中國時報【謝錦芳、劉永祥╱專題策畫】

前言: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21屆締約國大會(COP21)正在法國巴黎舉行,為有效減緩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地球暖化,避免人類生存發展受到危害,各界期待此次會議能達成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新減碳協議。台灣雖非締約國,卻也無法置身事外,本報特別製作專題,探討全球減碳潮流中,台灣企業的挑戰與機會。

「我們採購時會把環境永續(sustainability)做為審核供應商的重要標準,最近一個長期合作供應商因為減碳未達標準,經輔導未改善,被disqualified(取消供貨資格)。」

今年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COP21)日前揭幕,全球泵浦製造大廠格蘭富(Grundfos)台灣分公司總經理邊士杰在台北受訪透露的這個案例,清楚說明一場「低碳風暴」將悄悄侵襲台灣。

綠色供應鏈 已崛起

超過190個國家的代表聚集巴黎,希望能在12月11日前達成新的全球減碳協議。不管結果如何,曾任國貿局長的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祕書長吳文雅提醒,「國際供應鏈的壓力早進來了」;同時,自由貿易協定納入環境條款,正對台灣形成壓力。

未減碳 將失去市場

隨著極端氣候頻頻出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成為全球焦點,國際企業紛紛趕搭減碳列車。德國西門子公司9月宣示,計畫在2020年將碳排放量減半,2030年達成零碳足跡;為達成目標,未來3年將投資1億歐元。

許多國際企業也引導供應商及代工廠落實減碳,美國蘋果公司10月宣布推動中國合作夥伴減碳;回應客戶要求,鴻海集團同意2018年前在大陸廠區裝設400百萬瓦(MW)太陽光電。

吳文雅強調,「企業供應鏈及國際間的要求,將會影響我們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換言之,未能順應減碳潮流的業者,可能面臨失去市場的風險。

台大政治系副教授林子倫點出,COP21可能不會把碳定價(包括碳交易、碳稅、能源稅等)納入協議,但「碳定價的時代就快來臨,台灣必須重新計算經濟裡的碳成本」。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總經理黃正忠批評,氣候變遷議題是國安問題,需要政府前瞻性眼光及引導,但在台灣「看不到低碳政治領導力,沒有應對的機關出來擘畫藍圖,也沒有低碳基礎建設。」這些基礎建設,包括對低碳友善的融資環境、電力供應等。

黃正忠強調,COP21會把「碳應有價格」顯性化,當全球都在進行低碳基礎建設,台灣若沒有準備好,未來招商拿什麼跟人競爭?若碳有價,將驅動台灣企業海外重新布局,「結果就是台商出走,外資不進來。」

太陽能 未落地生根

他說,「低碳市場在地化」很重要,台灣企業做了很多低碳創新,卻無法在本土市場存活,只得仰國外鼻息。台灣太陽光電產業居全球領先地位,產品卻98%出口;更諷刺的是,台灣發展再生能源產業,過去10年化石燃料進口依存度不減反增。

黃正忠表示,國際供應鏈尚未發出要求配合減碳的主流訊號,台灣公司面對的客戶要求還沒有碳的因素,但個別公司已承受壓力,很多產業也陸續有相關要求,促使部分公司發展綠色產品及碳減續效管理。

政府不推 台廠束手

他強調,國家引導機制不健全,多數企業就會以一如往昔(business as usual)的方法來經營。台灣企業掃描未來發展的雷達上並沒有氣候議題,「前瞻性不足,就只能是趨勢的跟隨者,不可能是在浪頭上。」

吳文雅建議,政府應將強制編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的適用對象擴大至所有上市櫃公司,揭露企業經營對環境的影響。企業也應揭露溫室氣體排放量。

黃正忠指出,政府應以行動展示發展低碳經濟的決心,誘發企業投資低碳技術創新。他樂觀認為,台灣企業一旦嗅到商機,就有機會迎頭趕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v5cathern48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